本報記者 劉嵐/文
  12月18日,中國愛樂交響樂團來到保定安新縣端村學校。一個國家級樂團,為了藝術教育走進中國最普通的一個鄉村,這還是第一次。
  對於端村小學的孩子來說,“愛樂”的到來讓他們興奮,卻並不詫異,因為從去年開始,他們便習慣這種隨時而至的“意外”。
  最先他們有了芭蕾課,隨後組建了管弦樂隊,開設了繪畫班等等,各專業頂級院校的老師前來授課,時不時還會見到他們叫不上名字來的名人。
  帶給他們這些“意外”的,是荷風藝術基金會的創始人李風,他和志願者們一道,實踐著他們的鄉村兒童藝術實驗,希望用藝術讓孩子收穫自信,改變命運。
  李風還計劃在全國推廣“端村模式”,通過鄉村學校文明中心,來影響家庭,影響村莊。
  一個用“豪華團隊”打造的樣本是否具有推廣的可能性?樣本的意義究竟有多大?旁觀者抱著懷疑。“通過樣本我們看到了改變的真實發生,就容易喚起更多人的認同。”李風,一個理想主義者,還好,他不是孤獨的騎士,他的行動得到了眾多無私的響應和支持。
  用藝術改變中國,這,不是他一個人的夢。
  悄悄燃起的藝術夢想
  王一凡從來沒有想過,有一天自己能學芭蕾。生長在安新縣端村一個普通的農家小院里,她的生活,一向與藝術無關,學校的音體美作為“副科”,上得有一搭無一搭。
  在中國第一家農村兒童芭蕾舞培訓中心,當她穿著粉色的練功服,在北京來的老師指導下,踮起雙腳、高抬下顎的時候,她說“跟做夢一般”。“將來想學舞蹈,做專業的舞蹈演員”,不知道這難得的學習機會會不會改變她的命運,但至少讓她心底燃起了夢想。
  點燃這個夢想的,是北京荷風藝術基金會的創始人李風。
  保定安新縣端村是李風父親的家鄉,李風的哥哥和同村另一著名家族王家一起,將原來東堤、西堤、大河南的3所老舊小學合併,捐建了新的端村學校。
  幫忙籌建新校舍的過程中,李風也開始著自己的行動,他要把真正的藝術教育帶給這些鄉村的孩子。
  兩三年前,他便籌劃成立一個把藝術教育、藝術普及、藝術推廣作為使命的基金會,希望以藝術的力量改變中國。今年5月,他的荷風藝術基金會終於正式註冊。
  之所以把藝術教育帶到農村,他說,“藝術能給貧困的人戰勝貧困的信心和勇氣。”他希望那些被藝術教育遺忘的農村孩子,能由此收穫自信,改變命運。
  新校舍建設中,他的計劃便開始實施,除了開設繪畫、合唱、話劇課,還有這裡的孩子很少親見的管弦和芭蕾。今年3月中旬,各個班均正式開課,師資來頭不小,中央音樂學院、北京舞蹈學院、北京師範大學、中央戲劇學院、中國愛樂樂團等等。“藝術教育總監”,是李風在端村學校自封的頭銜,他自嘲“好像沒有任何一個鄉村學校有這樣的職務。”頂著“總監”頭銜的工作並不輕鬆。每個周末,早上7點,他要帶上20多位老師,從北京驅車近3個小時,趕到端村,免費授課,下午6點多,返回北京。
  租車、吃飯,購買樂器,全部由李風自掏腰包,基金會的啟動資金只有200萬元,現在已花去了幾十萬。起初,沒有多少人能理解他這麼做究竟為了什麼,也沒多少人相信,這件事能堅持很久,甚至,一些孩子的家長也擔心孩子們學一段時間,就會開始收費。“不解釋。”李風能做的,只有堅持。
  撇下孩子於心不忍
  和李風一起堅持的,還有來自北京的那些老師,“他們的堅持讓我感動”,沒有這些老師,李風的“藝術教育總監”就是個空殼。
  劉學青,北京師範大學研三的學生,負責1至3年級孩子的繪畫課。12月7日,霧霾,高速封路,北京去往端村的車延誤了將近1小時,“我們到達的時候,孩子們已經在學校等了很久。”
  每個周末,孩子們都會早早來到學校,在教室外面等著老師。劉學青說,從孩子的眼神里,她感覺到,他們等待的是一份希望。
  劉學青是今年5月加入“候鳥老師”的隊伍的,每周的來回奔波很累,但她說會長期堅持下去。
  感動,是她堅持的原因。“每個孩子都很珍惜上課的機會,特別認真用心,課下的投入也超出我們的想象,他們不像城市孩子,覺得一切都理所應當。”幾個月下來,孩子們已不是單純的畫畫,他們懂得了審美,知道了用畫來表達感情。教師節那天,二年級的一位小女生畫了畫送給她。“還有很多家長,每次課都守在教室外面”,等她下了課,家長們會圍過來,問她孩子學得好不好,回家家長還能幫著做些什麼。
  跟著老師上課的家長很多,各種課都有。為了更好的幫助孩子學習,家長們學會了五線譜,學會了打節奏,學會了給跳芭蕾的孩子盤出圓潤的高髮髻。
  芭蕾班李仔依的奶奶是最忠實的陪伴者和觀眾,每次課她都準時守在教室外邊。
  沒開芭蕾班之前,每個假期奶奶都要帶著仔依去縣城學習民族舞,離縣城十八里路,來回坐公交。仔依家經營著一個飯店,她是農村孩子里為數不多的能去縣城學藝術的,但孩子大了,功課忙了,去縣城學舞蹈變得越來越不實際。
  村裡芭蕾舞培訓中心開班,給仔依打開了一扇更大的門。老師評價仔依是“一個很好的苗子”,而她自己的目標則是“上國家大劇院,進行正式的演出。”“沒有這些老師,村裡娃再有天賦也只能荒廢”,家長對機會的珍惜似乎更甚於孩子。
  楊嘉寧是差點被小提琴老師劉嵐拒絕的學生,“小提琴最好從一二年級開始學,當時嘉寧上三年級,年齡偏大。”因為孩子特別想來,劉嵐接收了他。
  嘉寧是練得最刻苦的,刻苦的還有他的媽媽,“每天他媽媽都把孩子在家的練習曲錄下來,通過微信發給我,不管我回不回覆,都堅持發。”“起初來上課時,每次都有家長問我,下次課你還來嗎?”從今年3月份一直堅持到現在,劉嵐說她還會堅持下去,家長的信任是一種托付,“撇下他們,於心不忍。”
  改變比想象的快
  今年9月,新的端村學校建成使用,合併的東堤、西堤、大河南三所小學的學生共計600人左右,而目前,參加藝術班學習的孩子已近500人。
  孩子們的變化比李風預計的要大。僅僅六次課後,芭蕾班的女孩們就能完成簡易版的四個小天鵝;管弦樂隊的孩子,能用圓號、大提琴等樂器演奏十來首曲子,而今年3月份之前,他們從沒見過這些樂器,也沒學過五線譜。
  收穫還遠非這些。“剛剛接觸這些孩子時,他們怯生生的,說話、打招呼很害羞。現在孩子們明顯有自信了,身體挺拔,言談舉止優雅,開始慢慢釋放自己。”
  藝術教育已對孩子的行為產生影響。今年9月新學期開學,有新生加入藝術班,開課首日,當老師給家長講解註意事項,隔壁教室里,等候上課的老生們已開始給新生上課。那個場景,讓李風感動。“藝術教育教會了孩子們感受美,讓他們懂得了愛和互助。”改變孩子們的內心,也正是李風最渴望的。“貧困最主要的問題不是物質的缺乏,而是在精神上看不到希望,沒有尊嚴,沒有信心。”藝術教育讓鄉村的孩子有了具有想象力的思維習慣,視野遠遠超出他們所處的鄉村,藝術給了他們心靈的撫慰,他們在精神上獲得對人生的信念。他們人生的軌跡或將由此而改變。
  在李風的鄉村藝術教育計劃中,藝術還承擔了更大的責任。“首先把學校變成鄉村的文明中心,再通過孩子去影響家庭,影響村莊。”
  這個目標或許是可以水到渠成的,在端村,藝術教育的確在悄悄地影響著家長。“學習藝術,要從乾凈、優美的習慣開始。”這是芭蕾課上,老師對孩子們的要求,李風說,現在不光孩子乾乾凈凈,家長也收拾得整潔利索。
  上藝術班的孩子家長自發在微信上聚在一起,討論的內容是古典藝術的教學問題,“由於藝術的到來,使得生活觀念、生活態度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,這是非同小可的影響。”“藝術猶如一條奔騰不息的河流,人類社會的文明進步離不開藝術的推動,落後的鄉村更需要藝術來改變”,這也正是李風堅持把藝術送進鄉村的理由。
  一個理想者的戰鬥
  究竟什麼是藝術教育?鄉村的藝術教育大可不必非得管弦和芭蕾。這是很多人的疑問。“教授世界經典,讓孩子們站在世界文化的平臺上去交流,還藝術以本來的、完整的面目。”這是李風的想法。
  李風還計劃在全國推廣“端村模式”,通過鄉村學校文明中心,來影響農村文明建設,改變農村。
  一個用豪華團隊打造的樣本是否具有推廣的可能性?樣本的意義究竟有多大?旁觀者抱著懷疑。“鄉村藝術教育是塊‘荒地’,一味口頭強調藝術教育的重要性沒人會去重視,你說藝術強國更是很多人聽不懂。通過樣本看到了改變的真實發生,就容易喚起更多人的認同和響應。”李風覺得,樣板的力量和影響是多重的,他希望大家能關註到它的示範效應,尤其是官方。
  在新建的端村小學開學後,教學樓一處550平方米的地下室成為藝術教育活動場所。荷風藝術基金會堅持請縣裡公開招聘了3位大學畢業的專業音樂教師,希望能夠由此覆蓋更多孩子。
  缺少藝術師資是推動鄉村藝術教育的最大障礙。李風下一步的計劃,希望能和教育部門和政府聯手推動培訓工作,這是推動鄉村藝術教育的關鍵。“希望政府能增加藝術教育的投入,並調整藝術教育在教學中的比例”,李風認為,“官方的參與和推動會更有效和有力。”
  出版藝術碟片、藝術書籍,製作大量多媒體教材,或是眼下更易推行和普及的方式。
  所有的計劃,都需要資金的支持,資金缺口是基金會所面臨的困難之一。李風說他是一個理想主義者,還好,他不是孤獨的騎士,他的行動得到了眾多無私的響應和支持。“藝術教育的普及和推動,離不開社會的力量。”他期待,能借助全社會力量來關註藝術的教育、普及與推廣。“用藝術改變中國,推動社會的進步。”這,不是他一個人的夢。
  (原標題:端村樣本:田埂上的芭蕾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mj43mjhkf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